《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
全书在京东有售全书在京东有售
这场遍及全美的抗议活动创造了历史,
同时也牵扯了无数个体的命运。
2011年10月,我刚刚到纽约两个月,震惊全球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开始了。刚开始时,只有一则简短的电视新闻在播放着:有抗议者在布鲁克林大桥上进行抗议,有人被警察逮捕了。这并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兴趣。在经常发生抗议的纽约城,这也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议论这件事,媒体上的讨论也越来越多。这些讨论也引发了我内心的疑问,在人们抗议示威多如牛毛的美国,为什么参加游行还会被捕呢?
图片来自网络
就在我心里有点纳闷的时候,《纽约时报》发表了解读整个事件来龙去脉的报道,它也解释了我心中的问题——为什么在纽约游行还会被抓?原来,凡是在布鲁克林大桥的汽车道上抗议的人都被抓起来了,走在人行道上的示威者却没人被抓。这是因为,在一个集会和示威都很频繁的国家,你走在人行道上不会有人管你。但是,如果你走在行车道的主路上挡了路,就涉嫌“妨碍公共交通”罪,也就无法被法律所包容了。你只要出了界,警察就会依法行事。看完这个解释,我觉得美国的法律真有意思:每个领域的法规都十分明晰,分割得也异常清楚。警察执行起来,也有理有据,而且毫不含糊。
就当人们以为这种抗议只是一时兴起时,一场轰轰烈烈的“占领华尔街”事件已经在全美范围内被触发了。由“布鲁克林大桥事件”开始,一场创造历史、耗时良久的抗议示威活动在全美国展开了(占领华尔街的源头并不在美国,最早是由加拿大的一个以宣传反消费主义的组织倡议的)。活动的主旨是抗议华尔街大金融机构的贪婪无度,敦促金融机构为经济危机负责,同时敦促政府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示威的人们认为,银行家的贪婪,造成了底层人们大量失业。相对于华尔街那富有的1%,其他大多数普通美国人只是被生活宰割的另外的99%。
图片来源:中新网
在纽约,人们开始大量地聚集在位于双子塔附近的祖科蒂公园里。白天他们在那里示威,晚上就搭起帐篷睡在广场,决心把这场抗议变成一场持久战。毫不意外,电视台把直播的镜头对准了这些抗议者。除了报道抗议者的诉求以外,电视台也挑起了一场讨论——示威者们是不是把安全套也带进了现场?示威者到底有多认真?示威者是不是只是把示威当成了一场青年人的狂欢?示威者是否能够达到他们的目的?
很快,“占领华尔街”浩大的声势,无休无止地占据了所有媒体的版面。这场运动的规模超乎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我的导师,我们的系主任玛丽·玛莎·克拉克也让我们密切关注这场正在发生的、史无前例的运动。
这段时间,我在电视上见到了有史以来最多的自制手绘海报,它们颜色纷繁、内容各异,被一双双手举在了空中,这些抗议者来自各个年龄层,但大多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来自美国左翼以及弱势群体,面临着经济困境、失业、巨额贷款,有的经历了父母的房产被银行收回的惨痛经历,有的正流离失所。通过这次示威,他们想对资本主义表达自己的强烈不满。
图片来自网络
在纽约,我鲜明地感受到了周围年轻人失望的情绪。我最好的朋友克里斯汀,来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美国经济危机之后家庭经济状况不容乐观。父母无法负担她在哥伦比亚大学上学的学费,因此她申请了学生贷款,同时还在学校找了一份工作。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申请了一种叫作Food Stamp(食品券,美国救济的一种手段)的食品券来支付自己每月的餐饮支出。就算这样,正常生活也只是勉强维持。我的同班同学,哈佛本科毕业后到哥大读研究生的森奈特,经常会无奈地说,现在就业形势这么糟糕,我该如何还完学生贷款?我的室友杰西,有一段时间每天都在给新闻机构打着电话,希望某个“理想国”能收留他,成全他的新闻梦想,却连一个实习机会都得不到。在纽约,大的环境不好,已经让年轻人受到了直接波及,更不用说人们因为付不起月供而导致房屋被银行收回的故事,天天都在媒体上不厌其烦地讲述着。
图片来自网络
这场遍及全美的抗议活动创造了历史,同时也牵扯了无数个体的命运,它应该是天然的口述历史的题材。显然,我并不是第一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当老师们要求同学交一份不限题材的口述历史采访作业时,同班同学姗娜·法若拉(Shanna Farrell)就亲自去占领华尔街的现场,采访了一个参与示威的母亲。后来,她还把这位母亲的口述笔录在课堂上进行了分享:
我们的儿子有6位数的工资,但是后来得了重病失去收入,无法支付房屋贷款。银行来收房子的那一天可惨了。他们来到了我们的房子前,对我的儿子说: “你没有还清房屋贷款,现在这个房子必须要收回去了,请你收拾东西自己离开。”我的儿子当时正生着病呢,也根本没有地方可以搬。后来,你能想象吗?银行的人把我们重病的儿子扔进车里,又把各种家里的东西扔在旁边的公路上,他们就这样把我儿子的房屋收走了。我儿子就像一条狗一样被扔了出来!
后来,我的同学告诉我,美国经济萧条后,这种场景其实并不是个案。美国政府或者银行根本不给破产的人提供任何临时住所。
- E N D -
作者简介
范海涛
历任《北京青年报》财经记者,新浪网驻华盛顿记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国区总顾问。2009年,与时任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合作出版《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迄今销量超过100万册。2013年成为第一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硕士的中国人。2014年创办海涛口述历史·人物传记工作室。2016年,出版《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先后在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讲述非虚构写作和口述历史。2017年10月,与奇虎360董事长合作出版周鸿祎授权自传《颠覆者:周鸿祎自传》。
《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是范海涛心路历程的一场记录,有理想和现实、选择与坚持,自我成长和人生奋斗的交互思考。描述了魔幻般的美国大学文科课堂,再现了跌宕起伏的求学经历,并首次向国内读者披露了口述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
fanhaitao20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