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后去留学:哥大口述历史团队合作项目
网友【范海涛的读写室】 2019-11-24 19:58:49 分享在【美国信息交流】版块    2    8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emotion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

全书在京东有售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全书在京东有售


有的时候,

人们就是在一件事情中看到了自己的弱点,

才有了提升的自我意识。

三十岁后去留学:哥大口述历史团队合作项目

在哥大上学的第二个学期,马瑞教授的口述历史实践课程上,我们迎来了一次团队合作项目的作业。所谓团队合作项目,就是我们10个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由小组成员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题目,大家合作完成一个口述历史的采访项目。

我和萨拉、森奈特和在哥大口述历史中心工作的卡罗尔(Carol)一起成立了“占领华尔街”的选题小组,准备就这个话题做一个用视频方式呈现的口述项目。在祖科蒂公园目睹的一切让我相信,愤怒和悲伤的人们,一定会提供给我们无数个精彩的人生故事,这是个人历史和公众历史很好的结合点。

我当时没有觉得做视频是一个特别需要勇气的事情,因为我们能从学校借到摄像机,能够使用图书馆的Final Cut Pro视频编辑软件,可以借到学校的教室作为拍摄的场地,可以试着邀请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抗议者,我以为一切就是如此简单。后来随着项目的推移进展,我才知道做视频项目需要做的协调和沟通工作有多多,而这对团队的协作能力要求有多高。难怪听到我们要做视频的决定,一些选择做音频的同学耸耸肩,对我们说:“嘿!你们可真有勇气!”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一个需要进行团队合作的项目。我过去是一名财经记者,所有的工作都是通过单打独斗的方式完成的,操作模式简单,但是效率奇高。我也习惯了在自由意志中奔跑,享受其中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工作方式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比较独断专行,不喜欢别人触碰自己的决定,尤其喜欢凡事自己做主。

我能不能把这种“固执”带到团队项目当中呢?此时我没有多想,一头钻进了和团队融合的过程中去。作为组里唯一的一个“老外”,我想我必须格外勤奋才行。

互联网时代,利用线上手段进行协同是最简单易行的方式,我们设立了 Google Doc在线分享文档,然后通过群组邮箱进行项目讨论,所有的头脑风暴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虽然不是同时在线,但也聊得不亦乐乎。我也很快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一口气约到好几个采访对象。

为了更顺畅地沟通,我们小组决定每周举行一次碰面聚会。

每周的固定会议定在位于布鲁克林的卡罗尔的家里进行。每个周日的早晨八点,我都是先买上一个圆形的桃子蛋糕,或者拎上一盒草莓,再坐N、Q、R线中的任意一辆地铁,赶往布鲁克林的南部地区。卡罗尔是一个高个子、略有一点强壮、梳着马尾、眼神坚定的女孩,年龄在30岁左右。因为她在学校的口述历史中心工作(学校工作人员可以在哥大选课,算是员工福利),我时常和她有一些接触,也见识了她工作时的高效。比如刚上学时,我会怯生生地跑到巴特勒图书馆8层向她咨询事情,我问:“卡罗尔,哥大到底有多少保存在后台的口述历史项目呀?”她会说:“请稍等,海涛。”然后在电脑上啪啪点击两下,旁边的打印机就会嗞嗞地吐出一张打印纸。所有保存在哥大的口述历史项目都会显示在这张A4纸上,清晰无比。

这时,卡罗尔从桌上的笔筒里娴熟地抽出一根铅笔,在其中几个项目那里唰唰地画几根线,然后对我说:“你看,所有的项目都在这了,我画线的这些是和中国有关的几个项目,它们是全中文的。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我们这里只有你懂中文,所以它们对你应该是一道大餐吧。”卡罗尔的麻利劲儿里带有一股“穿Prada女王”的范儿,常常让我心里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十岁后去留学:哥大口述历史团队合作项目
占领华尔街团队项目小组在开会

卡罗尔的家是一个可爱的两居室,有一个大约10平米的客厅。墙上挂满了文艺的挂毯,显得十分温馨。每一次开会,我们的小组成员都会拎着一点食物陆陆续续到来,卡罗尔和我们每一个人拥抱一下,然后把我们带到她的厨房。

我们通常会在卡罗尔的小厨房里度过一段时光,小组成员站在那里聊天,看着她把调制好的松饼专用面浆倒进平底锅里,随着奶油色的面浆逐渐铺开,一股甜甜的香味开始在小小的厨房里蔓延开来,一个个小的pancake(薄烤饼)就要出锅了。卡罗尔会用铲子把煎成金黄色的小饼盛在我们的盘子里,再帮我们一个一个浇上蜂蜜。我们一边分享着这种经典的美式早餐,一边热火朝天地谈天说地,整个团队嘻嘻哈哈,欢乐无比。在这种氛围下,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

团队合作往往是一个天然的让你融入美国朋友圈的过程。因为要一起工作,大家自然要进行很多课上课下的交往,课堂的这种设置,让我真正走入了同学的生活当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建立了战友般的感情。

在欢乐的早餐结束后,我们来到了客厅,把话题转移到我们要做的项目上。卡罗尔此时会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领导人风范。在不知不觉之间,她已经担当起项目负责人的角色。她让我们每个人阐述自己对项目的看法,然后听听大家手头都有什么资源,最后进行一些工作分配。大将之风,显露无遗,这和她平时在工作中表现的风格十分相似。

在小组成员进行沟通之后,卡罗尔认为萨拉和森奈特在新闻学院的纪录片专业选过课,会拍摄,因此她分配这两个组员进行视频拍摄工作。卡罗尔承诺自己负责把哥大口述历史中心的一台松下摄像机借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进行双机拍摄了。其他的项目组员,比如我和森奈特,将负责采访对象的联系和统筹工作,我们会提前把手头的资源列出来,也会给每个组员分配1~2个采访对象。卡罗尔最后说,她会去订一个教室,协调采访对象到来的时间,同时负责背景布的购买事宜。

当技术与采访程序问题飞速解决之际,我心里暗暗赞叹我们小组的工作效率。但是就在此时,我们小组爆发了一场争论,主要的不同意见来自我。我根据自己的媒体经验,认为这次采访不能漫无目的地进行,要有一些提前设计。在我看来,漫无目的的采访缺乏连贯性,结果将是灾难性的,我们将陷在资料的泥潭里无法自拔。我对大家说:“既然我们最终呈现的是一个视频作品,那我们就需要提前进行主题设计。我们邀请的人虽然都和占领华尔街有关系,但他们的背景非常分散,看起来并不聚焦。比如,他们有人是占领华尔街组织的新闻发言人,有人给占领华尔街运动创作过主题歌,有人是媒体评论家。虽然是口述历史的采访,但我们可以先设计一些焦点问题,然后在关键时候,把这些焦点问题提出来,这样有利于我们的后期编辑。”

我热情地发表了一通演说,本希望等来的是赞许和回应。然而,客厅里却是一阵该死的沉默。

卡罗尔接下来说:“海涛,我不同意你的说法。我觉得呢,口述采访原则就是不提前设计主题的,我们应该按照口述历史的方法来执行采访,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提问,一直采访到他的今天。我们不需要干涉他们的口述内容,等到视频需要编辑的时候,我们再从每一个人的采访材料中,来进行归纳总结。看看有什么是参加占领华尔街人的共性。我认为,作品的设计是在记录历史之后进行的。”

我说:“卡罗尔,你说的做法也许是对的,但是不太现实。那么多的采访,即使每一个人我们采访2个小时,到时候我们也会有至少12小时的资料啊。那是一片视频的汪洋,到时候我们看都看不过来,更不可能有效地提炼一个贯穿视频的主题了。我们现在要现实地完成一个视频作业,也要现实地预计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展现一个作品,就算按照口述的传统方法从出生开始顺序提问,也不妨碍我们先想一个我们想做的主题,然后在采访中穿插一两个这样的问题。这样可以使以后的视频更有结构。”

我的说法再次遭到了大家的反对,森奈特开口了,她说:“我们都还没有采访呢,怎么会知道口述者口中会有怎么样的主题呢?我们应该从口述者本身提供的材料出发,最后来总结出有意思的内容,而不是主题先行。”

我显得有些沮丧,说:“我就是担心到时候,我们完不成!”

可以说,团队项目合作,是考验一个人领导力、协调力、管理能力以及情绪控制等等能力的试验场。团队合作也像是一面镜子,可以看出你的长项是什么,最终的弱点在哪儿。我平时是一个十分坚持自己想法的人,但是在这个团队里,我的语言文化都不占优势,我的自信心也不够强。在一个纯英语的环境中,我作为唯一的老外,感觉自己的气场还是弱了下来。在这场对话里,我开始变得不自信,开始妥协。当我感觉队友都如此坚持她们的看法时,我对自己的看法产生了怀疑。我想,既然大家都这么坚持,那么也许我错了吧。在我的总体自信值处于下风时,我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我说:“那好吧,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的,就按照大家的意思办吧。也许我以前记者当久了,习惯在每一个选题开始之前进行过多的思考,想要对自己想要的话题进行引导。也许口述历史的采访方法确实不一样,我同意大家的意见!”

在这个核心问题达到统一之后,我们的拍摄很快就开始了。

拍摄的那天下着小雨,卡罗尔还是现场总指挥。她像一个女将军一样,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给我们每一个人分配着工作。我和小伙伴们费劲地把桌子移到教室的另一头,然后把摄像机架设好。我和萨拉用透明胶带把一块巨大的黑色绒布严密地贴在了采访对象的椅子后方充当背景。为了万无一失,我们除了架设好摄像机之外,还用价值500美元一套的录音设备,给整个项目录音做音频备份。在教室之外的小桌上,我们放满了甜甜圈和咖啡,以便采访对象太累的时候,走出来可以有吃的和喝的。

我们的采访对象按照约定时间来到了我们安排的哥大国际关系学院的一间教室。我们的两台摄影机,整天都在不停地运转。而我预料到的问题,从团队合作的第一天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很快就发现,我们做的是一个学生作业,而不是一个如同我们的导师所做的口述历史工程。如果从一个人的出生开始提问,那么一个人的采访时间至少需要4到5个小时。而我们给每一个人预留的采访时间,只有两个小时。

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整个团队马上意识到我们之前的设计过于理想主义了,我们不可能按照原来设想的那样按照时间顺序采访,为了赶进度,我们只能跳跃着提问。我们这边采访,另一拨采访对象就在陆陆续续地赶来的路上。为了按照计划完成每一场口述,我们推动着一切快速进行,一切都来不及像事先设计得那般精细。我们拼命地录像,希望采访者尽快讲到参加“占领华尔街”的阶段,好让他围绕着“占领华尔街运动”多透露一些信息。就这样疯狂度过了一整天,我们采访了6个人,一共花了12个小时。采访结束时,我们都感觉到时间过得飞快。

终于,当我们攒齐了这12个小时的采访录像以后,开始面面相觑。在一顿疯狂忙碌之后,我们安静了下来,没有一个人知道,该如何在这12个小时喋喋不休的采访当中提炼出一个连贯的主题,并且把每一个人的采访都优雅地穿插在一份20分钟的视频里。我在周日的碰头会上提出的问题此时清晰地凸显了出来。但是到现在,为时已晚,木已成舟,没有人愿意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

我们开始了力挽狂澜的工作,在哥大主校区的巴特勒图书馆里,我们的小组成员又聚在了一起。我们讨论接下来如何工作,显得十分茫然。我们默认的领导人卡罗尔此刻再次发挥出了领导力。她又发话了,说:“要不然这样吧,大家每一个人现在观看一遍自己采访的内容,然后把所有的最精彩最有意义的部分提炼出来,放在一个公共文档上,最后我们看看这些精炼的部分都有哪些共性,最后,我们再确定一个主题进行编辑。”大家只能点点头,同意了这个做法。

于是,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和团队的小组成员,都开始了不眠不休观看自己的采访视频的过程,凡是觉得有意思的内容,我们都会把摘要都贴到Google Doc分享分档上面去。于是,我们的公共文档每天都有勤奋的同伴在更新。很快地,文档上的摘要内容就非常多了。然而,这并没有解决“统一主线”的问题,大家分别提炼出来的内容,依然是支离破碎。

三十岁后去留学:哥大口述历史团队合作项目
占领华尔街团队项目小组成员萨拉、卡罗尔和我在编辑作业

项目进行的狼狈程度几乎难以想象,我们尝试编辑两个主题之后,都被迫中途停止了,因为实在难以进行内容的连接。还有24小时就是交作业的截止时间了,我们竟然对于视频主题还是一头雾水。对于曾经在媒体一线工作的我来说,眼前发生的一切简直就是灾难,后果不堪设想。更糟糕的是,我们的总指挥卡罗尔似乎也在这个时候放弃了对项目的主导权。当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办时,她也陷入了沉默,根本拿不出一个方案。在这个十万火急的时刻,我们等于失去了领军人物。

最后,还是我的好朋友萨拉灵机一动,说:“我昨天想了一晚上,我们采访的这几个人呢,无论是占领华尔街的新闻发言人,还是音乐制作人,还是媒体评论人,其实都和媒体介质有一些关系,我们要不然就做这个切入点如何——探讨‘占领华尔街’运动与新媒体介质之间的关系,探讨新媒体怎么影响了一场传统的抗议?”

“哎呀,太好了!”听到了这个灵感我马上激动地扬起了拳头,认为这个角度不但新颖而且现实。我知道我们的采访库里有多少这方面的干货,我们的小组成员听了也连连叫好。可以说,萨拉的灵光一现,挽救了我们这个项目。

我们开始连夜在图书馆制作视频,场面一片狼藉。因为只有24小时就要交稿了,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制着作业,但还没有做完,就被轰出了巴特勒图书馆,因为视频教室要在5点钟关门。带着所有的东西,电脑、硬盘、书包和水杯,我们又赶到了位于百老汇大街北部的巴纳德女子学院的视频编辑室,一刻不停地编辑着这个作业。每一个人都熬红了眼。

就在我们苟延残喘地找着视频资料,疯狂地进行拼接时,萨拉走过来坐在了我的身边,叹了一口气,说,“海涛,现在我们才觉得你是对的。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应该按照你当初提醒的那样,把主题想好再进行采访。如果那样的话,我们会打一场有准备之战,也不会沦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

我看着萨拉蓬乱的头发,苦笑了一下,说:“嗨!现在就别说这个了,我们还是赶紧加班吧!”

最终,在第二天上午9点,我们提交了整个项目,并且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认可。如同灾难片《完美风暴》似的一段时光,终于得以平安度过。

在整个项目结束之后,我陷入了深深地反思。在我心头萦绕不去的一个问题是:“我曾经是那么喜欢做主的一个人,为什么当初不坚持自己的想法?如果做一个口述历史的大项目,确实不应该提前设计主题,但是对于一个这样的视频作业来说,不提前设计的结果是灾难性的。我明明已经看到了项目的前景,为什么不坚持自己的意见,说服大家,反而最后选择了跟随众人?”

团队项目就像一面雪亮的镜子,照亮了我的弱点,也让我反思我的性格。我平时就是一个不喜欢说“不”甚至羞于说“不”的人。我有想法,也喜欢独自做一件事情,但是我做不到棱角突出据理力争。在外界出现阻力的时候,我也喜欢收起自己的棱角,尽量不伤和气。

这是我的一个特别深刻的教训,这个故事常常在我后来需要做决策的时候跳出来。它告诉我怎么进行流程管理,怎么说服他人,怎么锻炼自己的领导力,怎么提升管理能力,这些都成为自我训练的课题。有时候,人们就是在一件事情中看到了自己的弱点,才有了提升的自我意识,然后通过训练造就出全面有效的领导力。

- E N D -


作者简介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范海涛

历任《北京青年报》财经记者,新浪网驻华盛顿记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国区总顾问。2009年,与时任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合作出版《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迄今销量超过100万册。2013年成为第一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硕士的中国人。2014年创办海涛口述历史·人物传记工作室。2016年,出版《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先后在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讲述非虚构写作和口述历史。2017年10月,与奇虎360董事长合作出版周鸿祎授权自传《颠覆者:周鸿祎自传》。

《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是范海涛心路历程的一场记录,有理想和现实、选择与坚持,自我成长和人生奋斗的交互思考。描述了魔幻般的美国大学文科课堂,再现了跌宕起伏的求学经历,并首次向国内读者披露了口述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fanhaitao2017@163.com

meiguo.com 发布人签名/座右铭海涛的空间纪录,所思所想。这是与海涛之间最近的距离。【微信订阅号:fanhaitao619】
大家都在看
楼主新近贴
回复/评论列表
默认   热门   正序   倒序
guest
2F
美过 Lv0
作者好腻害,成功把我圈粉儿啦!
 0   2019-11-25 03:13:29  回复
meiguo.com 创始人

emotion

8   2019-11-24 19:58:49  回复

回复/评论:三十岁后去留学:哥大口述历史团队合作项目

暂无用户组 升级
退出
等级:0级
美果:
美过

美国动态 美果转盘 美果商店

Your IP: 18.191.157.197, 2024-09-29 11:25:15

Processed in 0.66503 second(s)

头像

用户名:

粉丝数:

签名:

资料 关注 好友 消息
已有0次打赏
(8) 分享
分享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