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
全书在京东有售全书在京东有售
一场一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
已经在我的身体中建立了一个一个的基站。
这些基站是与世界联通的基础。
在美国读书,最重要的一种体验,就是在校园里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在这里,每一个人好像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故事书,每一次和他们交谈,都好像是翻开了未知世界的某一页。
我的班里除我之外没有一个中国学生,所以我不能与自己文化背景相似的人每天泡在一起。这是个劣势,也是一个优势。劣势的部分是让我最初对环境的适应艰难无比;优势的部分是,逼迫着我主动和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在客观上造就了我一种必须开放的心态。我让我的心裸露敞开,和来自全球各地的年轻人进行一场一场的对话,通过这种方式,我和世界进行深度交往。我第一次感觉到,这个世界的外延是如此宽广,而每个人都是你看世界的一扇窗。
来自网络
有时候在排队时,和前后站着的人随便说说话,都可以获得出乎意料的信息。
有一次,我去参加某个讲座,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主讲人建议大家到后面先去拿点吃的和喝的,等大家照顾好了胃,演讲者再开始演讲。听了这话,大家都窸窸窣窣地站了起来,在食物桌之前自觉排成了长队,缓慢地向堆放着奶酪和五颜六色水果的一个长条桌子挪动。这是很多讲座开始前寻常的一幕。
这一次,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40多岁的妇女。我一如既往,自然而然地打开了话匣子:“您好,我是文理学院的,您也是那个学院的吗?”
她看着我,自然地说,“我呀,学的是社会学。”
“怎么对这个学科感兴趣的?”
“你可能看不出来,我原来是中央公园的一个马车的马夫,这活儿我一干就是五年。现在我想提升一下自己,就跑到哥大来读社会学的硕士学位。因为我对种族和性别研究感兴趣。”
“哦……”我笑着点了点头,感觉她的经历不可思议。我想不到,眼前这位棕色皮肤、褐色眉毛、梳着卷曲长发的高个儿女士,竟然在中央公园赶过五年马车。等她不想干之后,竟然申请到常青藤大学上学,而哥大也接收了她。这意味着她至少拥有本科学历,赶马车只是她的一个曾经的人生选择。美国社会的多元包容,让人感叹不已。这位女士自然随性的人生选择,也让人惊奇。
我马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女士当马车司机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呢。这个工作,女性会有优势吗?比如,女性会招揽到更多的顾客吗?女士得到的小费会多一些吗?”
她笑了,说:“赶马车,可是一个体力活。马夫之间经常抢生意,招数不计其数。女性绝对没有优势,反而有劣势。很多人认为女性力气小,不可能赶好马车,所以更愿意坐男人赶的车。”
我总是这样不知不觉如同安装了搜寻信息的雷达一样,在一场场交谈中捕捉着一个个可爱又奇特的故事。每一次交谈都没有让我失望,对方总会给我一个万花筒般的迷人世界。
同样是在另一个学校讲座的排队过程中,几分钟的时间,我和碰到的陌生人交谈起独自旅行的感受。对方告诉我,他用couch surfing(沙发旅行)的网站游遍了世界。在这个网站上,世界各地的朋友开放自己的客厅给背包客住,背包客获得信用累计后,可以更容易申请到别家的住宿。我想这给我今后的旅行住宿提供了一项有趣的选择。
CS可以从方方面面改变你的旅行体验(来自网络)
随着课堂项目的进行,我和美国同学之间渐渐地熟识起来。因为项目之间的各种课业合作,我们有了大量随意交谈的机会。在不经意中,和他们的交谈也使我深度了解了这个世界。
有一次,我和同学坎雅(Kanya)一起坐火车去莎拉劳伦斯学院去看杰瑞组织的一个口述历史项目。我们并排坐在火车上,有半个小时的车程一起度过。坎雅皮肤黝黑,头发茂密,头发在脑后梳成一个马尾,也是粗粗的一把。她的眉眼之间有一种浓浓的异域风情,看上去不像是一个典型的金发碧眼的美国白人,但是也不像是墨西哥裔的血统。我们随意地聊起天来。她对我说:“海涛,你知道改掉一门主修课多不容易吗?我费了半天劲才把一门主修课换成了波斯语。为了这个,我找了好几个人签字。”
我对坎雅的决定感到非常惊奇,因为她换掉的课可是“口述历史方法论”这门核心课程,一般人可不会做这样的选择,我甚至不知道这样是被允许的。我说:“波斯语?坎雅,你怎么会对这么偏门的语言感兴趣呢?一般人可不会这么干!”
坎雅笑笑说:“你知道吗,因为我做的口述历史项目是采访美国的伊朗社区,我要采访很多在美国生活的伊朗人,他们的英语不好,所以,我要学习波斯语,用他们的语言和他们直接对话。”
美国的伊朗社区!听到这个选题,我如同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因为美国和伊朗有30多年的敌对关系,有关伊朗的负面言论几乎天天充斥着美国的各大主流媒体,尤其是两大话题不绝于耳。一是里根政府时期发生的“伊朗门”事件。里根政府绕过国会,秘密用武器换取在伊朗的美国人质,遭遇了极大的政治危机。里根政府向“邪恶之国”出售武器,成为当时震惊全球的新闻。直到今天,里根政府都因此备受争议。第二,伊朗一直号称自己在生产核武器,美国媒体一直在猜测伊朗制造核武器的说法是否真实?伊朗“制造”核武器是否会对美国乃至全球有实质性的影响?伊朗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把金属铀提纯到一定程度,然后造出对全世界造成致命伤害的武器?美国现在需不需要太担心?
“伊朗门”事件(来自网络)
这些话题时不时会出现在CNN(美国有线新闻网)的圆桌讨论节目上。节目也经常采用动漫的表现方式,来解释伊朗的说法其实是夸张的,它离有能力制造出真正的核武器距离还很远。2015年7月14日,经历了长达两年的拉锯式谈判,伊朗与中美俄英法德六国终于宣布达成全面协议。根据协议,伊朗同意开放包括军事设施在内的所有场所,给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是否秘密发展核武器,以换取联合国和西方国家解除实施多年的制裁。这也是继4月份的框架性协议之后谈判各方朝着最终解决伊核问题迈出的又一坚实脚步。毫无疑问,在美国媒体,甚至很多全球其他媒体当中,伊朗是一个暴力危险的国家。
听了坎雅对她项目的描述,我立刻想到了美国与伊朗的敌对关系。想到了在美国生活的伊朗人,一定是深刻感知国家矛盾和意识形态矛盾的载体。我想,这种天然的矛盾势必会让整个口述历史项目更加精彩。
我在火车的座位上直起了腰,开始认真地和我身边这位大眼睛、棕皮肤的女孩聊了起来。我问:“坎雅,这个想法太棒了,不过我很好奇,你怎么会对这样一个项目有兴趣呢?”坎雅说:“海涛,你知道吗?因为我爸爸就是伊朗人呀。他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成为美国难民。我爸爸和很多伊朗人一样,从自己的家乡逃亡了以后再也没有办法回到自己的家园了。他很感激美国接纳他们成为难民,但美国政府又对伊朗这个国家没有好感,所以他们对美国的感情十分矛盾。”
我意识到,这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家乡是伊朗的人。这个女孩的父亲,又有跌宕起伏的政治经历。那片神秘的土地,好像此时此刻也和我拉进了距离。
坎雅的爸爸是在政权交替、意识形态转换的伊朗伊斯兰革命中选择出逃到美国的年轻人。否则今天的坎雅或许是穿着长袍、用面纱遮住漂亮脸部的伊朗女孩。因为她爸爸在动荡年代的选择,现在的坎雅,是美国的第二代移民,母语是英语,在美国最好的常青藤大学接受教育。
坎雅对我说:“海涛你知道吗,我爸爸已经上了伊朗政府的黑名单了,他这辈子不可能再回伊朗了。我作为政治犯的第二代,这一生估计也没有办法踏上伊朗土地。因此伊朗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谜。我和所有希望追逐自己血缘的人一样,总是想追寻和自己故土有关的故事。我之所以要做这个项目,是因为我骨子里摆脱不了那种好奇。”
由于长期在单一文化语境下生长,我对中东国家知之甚少。伴随着隆隆的火车声我对坎雅提出了各种问题,比如她眼中的伊朗文化是什么样的,伊朗人有什么样的性格……坎雅的目光望向空中,对我讲起了她接触过的、生活中的各种美国籍伊朗人。
“伊朗的文化其实和亚洲的文化很像,人们都是超级好客的。我的姨妈就是如此,她后来也来美国了,每一次去她家玩,她的热情都让我感到害怕。你可以感觉到,伊朗人的家庭观念非常强。另外呢,我的姨妈像很多在美国的伊朗人一样,情感上对美国特别矛盾。一方面他们来到这片土地,孩子们都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家庭也安顿在这,他们喜欢这里的自由;但是另一方面,在政治立场上他们却很难和美国政府完全站在一起。”
来自网络
仅仅半个小时的时间,我好像对一个并不熟悉的国家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从坎雅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普通伊朗人的温暖,眼前浮现出的是伊朗人家庭聚会时的欢乐时光。坎雅嘴里的伊朗,和美国媒体描画的那个危机四伏甚至有暴力倾向的国家完全不同。
这是我与坎雅对话的最直接的结果,它引发了我在思想上和另一个国家的联系,也触发了我对那片土地的兴趣。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我都会有意去查询一下有关伊朗的历史和文化,也了解到,在伊斯兰革命之前,伊朗其实是个相当西化的国家。当电视里再度出现伊朗这个国家的画面时,我的内心会涌起一些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伴随着在课堂内外与很多人的对话,我越来越意识到每一个人对你来说,都是一片未知的世界。一场场的对谈让我见识了世界的广阔。
我的同学汉娜(Hanna)曾在新墨西哥州的监狱工作过一段时间,她告诉我美国的一些法律是多么可笑。她说:“我在一个二级监狱的图书馆工作过一段时间,和很多犯人有过直接交流。很多犯人告诉我,他们被法律体系中不合理的部分搞死了。有一个性侵犯者被关了一段时间后获得保释,按照保释规定,保释期间,他与年轻女性的距离不能少于200英尺,即使是在图书馆或者电影院也是如此。但在我们这种小镇子里,这怎么可能呢?这种规定根本无法执行。不久,这个犯人因为违反了这条保释规定,又被抓回监狱了。”
中国政治课的同学罗伯特(Robert)从高中就开始学道家文化,会说流利的中文。他告诉我,他研究的课题是关于翻译中的东方偏见。我们谈张承志,也谈李陀和北岛创办的《今天》杂志。有一次,他告诉我,他的中国政治课写作的论文题目是“50年代的《人民日报》和儒家文化”。我们聊天随时在中英文之间转换。不过我说“东五环”,他听成了“动物园”,我忍不住和他一起哈哈大笑。
一场一场与同学的交流,已经在我的身体中建立了一个一个的基站。虽然当时并没有觉得这些谈话有多么重要,但这些基站是你与世界联通的基础。每一天的阅读,每次去一个地方旅行,每一次人生中的不平凡经历,每一场对话里的灵光一现,都在我的身体里建立下基站。偶然不经意间,我发现,有信号了,我与世界互通互联。
- E N D -
作者简介
范海涛
历任《北京青年报》财经记者,新浪网驻华盛顿记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国区总顾问。2009年,与时任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合作出版《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迄今销量超过100万册。2013年成为第一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硕士的中国人。2014年创办海涛口述历史·人物传记工作室。2016年,出版《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先后在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讲述非虚构写作和口述历史。2017年10月,与奇虎360董事长合作出版周鸿祎授权自传《颠覆者:周鸿祎自传》。
《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是范海涛心路历程的一场记录,有理想和现实、选择与坚持,自我成长和人生奋斗的交互思考。描述了魔幻般的美国大学文科课堂,再现了跌宕起伏的求学经历,并首次向国内读者披露了口述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
fanhaitao20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