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 报道消息(文/梁钦 张岚 张丹):他国的月亮并不圆。中国软件产业在模仿过印美模式之后,开始在一些“新兴”领域中寻求个性化突破。
三年了。中国软件产业在达到历史新高的同时却未达到自己三年前设立的目标。
2004年,中国软件市场销售收入达2300亿元,但是与软件大国的差距依然较大。而
且这一成绩距离2002年国务院办公室下发的47号文件《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年至2005年)》的总体目标还有不小差距。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为何如此不尽如人意?专家认为,技术不行、资金不足、企业规模不大等原因都是表象,归根结底是中国还没有找到软件产业发展的正确模式。
曾经,有人推崇向印度和美国学习。然而,拷贝、复制并没有给中国软件产业带来喜悦。印度、美国模式不等于中国模式。
理性的思考之后,中国软件产业开始做一些务实的基础工作,比如改革软件企业生产方式;大力推动3G终端研发、芯片制造及网游等“新兴”产业;注重人才培养等等。这些“延展性”领域恰恰决定着中国软件产业的命运。
印美模式行不通
针对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问题,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刘汝林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还没有找到软件产业发展正确的模式。但是,中国并不适合拷贝印度模式和美国模式,而是要走复合模式。
在全球软件业内,印度和美国的成功被人们所传颂。一直以来,中国软件企业究竟要走哪条路?学习印度或学习美国?还是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一问题是中国软件产业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国内的一些企业非常看好印度软件公司的发展模式,并希望打造出中国的Infosys。专家认为,印度、爱尔兰模式的成功是因为自身国内市场需求小,且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近,这与中国的软件行业是不同的。而同样中国与日本、美国的软件产业环境也不相同,他们的经验并不适用于中国。
专家指出,对中国来说,如果纯粹靠外包,把世界上所有项目都包给我们可能也不够。而同时,中国本身有相当大的市场,并不一定要靠外包才能发展。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兼软件部总经理宋家瑜认为,一些软件企业要把外包当成一个改进品质的方向,而不把它变成主要的收入来源。因为与国际公司合作,了解国际公司对于软件开发的制度、品质、测试等的国际化要求。有了做外包的经验,也培养了自己的团队时,再应用到国内开发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宋家瑜表示,由于印度的成功,很多人把眼光投向软件外包。中国企业到底是要走那条路还是走另外一条路?中国国内有很大的市场,中国本身有这么多优秀的人才,找出自己的定位,是关键。
应用孕育更多产业生机
在6月15日召开的中国软件产业高峰对话论坛上,专家们达成共识,中国软件产业应该走应用之路。
刘汝林表示,“中国有很大的市场,也有很优秀的人才,而且需要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超前于应用,像3G和数字电视没有推广开,很大的原因是缺少应用,是软件原因。从国家和整个行业来看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应用是无穷无尽的,有大领域、有小领域,每个公司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
神州数码总裁郭为提出,软件产业如何在传统行业发挥优势?就是要利用信息。信息最核心的是应用、软件服务。
Adobe中国区总经理皮卓丁说话更直接,“没有必要重新开发一套Office2和Microsoft抗衡,也没必要开发一套PhotoShop2和Adobe竞争。中国软件产业应该在应用上多做文章。”
从第九届科博会展示的重点和论坛设置可以看出,中国软件产业已经开始做大量务实工作,而很多工作是与应用和产业基础性建设有关。比如,网游、移动多媒体终端、电子标签、软件外包、集成电路等与应用相关,而软件人才、软件工程等显示出中国软件产业更注重基础工作。中国软件产业期待在这些领域中觅得生存机会。
在通信方面,移动多媒体终端被定位为3G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环。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副司长肖华指出,在即将到来的3G时代,中国厂商不应该再落后。肖华透露了中国3G产业发展的四大重点工作:一是加强手机核心技术的研发;二是大力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操作系统;三是做好手机结构设计以及接口标准化等相关工作;四是加大TD-SCDMA终端的研发力度。
在网游方面,同样呈现方兴未艾之势。本届软博会对于游戏的重视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不但设立了中国生产的游戏成就展专区,还设立了游戏产业高峰论坛。在展区,记者发现,大约1/2的展区被街机占据,而网游和手游占据了另外一半展区。北京捷通华声语音技术公司增值事业部副总经理李红磊告诉记者,虽然,街机占据的展位面积比较大,但并不能说明某种游戏在市场上的地位,网游和手游的发展势头是无法抵挡的。
盛大CEO陈天桥告诉记者,盛大的战略是以发展休闲益智类游戏为重点,而非大型网游。盛大的成功已经证明,休闲类游戏会带来社会利益、经济利益双丰收。
构件化增强产业抗击力
方向找到了,基础工作也有待加强,软件工程就是一方面。
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软件与应用处处长陈英指出,中国认证的软件企业有1万家,但大部分是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而软件工程对于这些企业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杨芙青院士指出,中国软件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与软件大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扭转这种局面,中国软件产业和软件生产方式必须变革。而实现软件生产方式变革的关键技术,就是利用软件复用和软件构件技术。
北京大学软件研究所副所长谢冰指出,软件工程的发展趋势,最早是结构化,后来是面向对象,而现在是构件化。九十年代曾有机构预测,到2005年全球70%的软件由构件组成。现在不再提了,因为构件已经被广泛接受了。目前,在国际上,构件化非常流行,比如IBM和SAP等企业。国际上著名的构件库有:Components Source和Forge,这两个构件库已经盈利。
但是中国在软件构件方面优劣势并存,在研究方面,有一定优势,而在产业化方面,劣势很明显——研究和企业的结合不足。不过,中国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构件化为企业带来的好处:开发效率高、软件质量高以及明显的成本优势。谢冰指出,SAP的成功使人们看到了构件化的“力量”。
目前,中国软件产业的构件化主要靠政府引导、支持。由政府投资,由北京大学软件研究所做技术支持,帮助示范型软件企业实现构件化。
据北京软件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副主任吴铸成介绍,该中心在推动软件工程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依托863计划自主创新的软件成果,建设了三库四平台的公共技术支撑体系。三库包括软件构件库、开放源代码库及软件工具库。四平台指综合服务与管理平台、软件质量保障平台、软件测试平台及软件开发试验平台。2003年,软件构件库建成,内装基础构件2000个,并开始构件推广应用。
2004年,该中心组织了多次培训、推广,并选择4家企业作为构件化开发方法的应用示范,进行构件化评选。2005年及2006年,将优选1~2家企业,在其企业内部全面实现构件化。 谢冰和吴铸成都指出,构件库既是交流平台,起到示范作用,让更多的企业和用户参与到构件化中来。杨芙青院士以神州数码为例,介绍了构架化为软件企业带来的成效。她指出,在安徽国税项目中,代码复用率达到76%,节约成本21万元,而预期在金融、电信、税务、国信领域软件开发每年节省400万元。
注重基础人才培养
人才是软件企业的生命。中国软件人才总量虽然达到了70万人,但是把这一“可观”的数字平均下来,中国软件产业中每个企业不足100人,企业规模小、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成为困扰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障碍之一。
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指出,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将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灵活的人才培养体系,并鼓励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据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副司长丁文武介绍,中国软件人才总量得到提升,但四类人才还严重短缺:高端软件人才、低端软件人才、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及国际化软件人才。另外,从事软件认证、软件测评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人才也比较缺乏。他指出,2004年中国软件人才总量缺口得到一定缓解,但人才结构不合理问题还是很突出。
针对这些问题,丁文武认为,软件人才培养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应切实了解和把握软件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和环境,认真落实18号、47号文件等政策;其次要根据软件技术发展方向和中国软件产业的技术需求,借鉴软件产业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经验;第三是大专院校要在基础教育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肩负起培养软件人才的重任;最后要认真分析研究产业人才结构的合理性,跟踪广大软件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杨芙青院士也积极为中国软件人才的培养支招,她告诉记者,面向市场需求的软件人次培养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示范性软件学院提升学生能力,为产业培养适合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软件人才;二是与企业合作,实施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并以此提升软件企业现有人员的能力,比如大力推广构件技术。(每周电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