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化目标是实现全球化
20年的时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意义非凡,因为只有很少的企业能够存活20年。Nokia用20年的时间在中国完成了一个目标:中国本地化战略。
资本重组,本地化目标基本实现
2005年1月4日,是Nokia(中国)值得记住的一天,Nokia(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其四家在华生产型合资企业重组工作已全部完成,新组建的Nokia首信通信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这不仅是ChinaMobile通信行业最大的制造和出口企业,也标志着Nokia本地化战略完成了最后一项艰巨的工作———资本重组。
从1992年开始在中国不断建立合资企业,到今天生产性合资企业的重组,在中国电信业即将全面开放的前夕,Nokia有效地解决了合资公司管理、运营效率和增强竞争力等关键问题。
至此,Nokia也基本实现了在中国的本地化战略———人才、生产、研发以及资本都实现了既定的目标。随着中国在W TO下的全面开放,Nokia(中国)公司的下一个任务就是如何在一体化的市场给予Nokia全球更大的支持。
三个核心,打造全面竞争优势
从1985年进入中国以来,Nokia用20年时间逐渐在中国打造了三个核心体系:星网(国际)工业园、Nokia中国研发中心以及中国全球人才基地,从生产制造、设计研发以及人才储备三个层面构建了Nokia中国的核心竞争能力。这三个核心体系不仅是Nokia本地化的标志,同时也是Nokia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加强了Nokia全球在生产、研发、应用开发以及3G方面的实力。
在制造方面中国是Nokia全球最大的生产中心之一,中国全部手机出口的1/3来自Nokia。在中国成立制造中心是Nokia本地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和其他手机制造商一样,Nokia来中国投资的一个主要目的,不仅是看好和贴近蓬勃发展的ChinaMobile通信市场,同时也考虑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原材料储备。所以,设立制造工厂是Nokia进入中国最先设定的本地化目标之一。
1999年飞利浦工厂的大火以及发达地区高额的制造成本,让Nokia不得不开始寻找一个能够支持全球制造、采购以及物流的中枢。经过多方考察,2000年初,Nokia管理层决定以北京首信Nokia公司为核心打造全球的手机制造中心———星网(国际)工业园。
提出这个设想的主要是Nokia全球CEO约玛·奥利拉,通过产业链方式建立上下游产业配套的工业园区,这种模式在当时并不少见,而像Nokia星网(国际)工业园这样以一个企业、一种产品为龙头,吸引数十家世界一流配套企业参与,并在短短一年就形成规模的,却绝无仅有。
理念提升,做负责任企业公民
Nokia用20年的时间画了一个完整的圈:从世界到中国,再由中国支持全球。通过在各国的本地化实现Nokia的全球化是Nokia实施本地化战略的最终目标。现在第一个阶段基本已经实现,但Nokia坚持认为本地化是一个永远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提升。
“从投资建厂,到技术引入,Nokia的本地化在不断升级,今后Nokia要在中国不断提升自己的企业理念。”Nokia(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何庆源认为,一个企业本地化的成功不仅表现在业绩上,同时还要看这个企业为当地做出了哪些表率作用,为这个社会承担了多少责任。
Nokia仍然将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作为未来本地化战略的目标之一。社会责任在Nokia属于单独的一个投资,它不是和业务部门捆绑在一块儿。何庆源认为,企业要追求利润,上缴税款,这是企业的第一责任,同时,社会责任也是公司要做的事情。过去几年,Nokia已经把社会责任尤其是环保提升到很高的战略位置,Nokia的员工行为准则里就明确规定了员工的环保责任。
对于下一个20年的目标,何庆源的远景是“凭借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在移动通信价值链的强劲实力和端到端的领先优势,Nokia愿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加丰富的创新产品,并与中国合作伙伴开展广泛深入的多赢合作”。看来,Nokia对在中国未来的本地化之路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