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太高
这是个根本性的问题。第一代移民都知道:如果自己的孩子(第二代移民)和自己收入差不多的话,那钱一定会更紧缺,因为第二代移民已经是美国式的消费方式了,可以说基本上就是培养孩子失败了。
中国的文化是内敛和节约,美国是奔放和扩张。但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中国40年前还是很穷,穷困的印记还是要几代人才能逐渐移除,所以人们天性就会节约和积累。美国就不用说了,百年以上的富裕和安逸,早就导致很多本土人严重缺乏危机感和预防天灾人祸的能力,消费和享受主义至上。
比如说一个月3000美元收入的单亲妈妈,看到电视上广告新手机,400美元一个,想都不想就买了——她也不需要有400美元,只要零首付按月还款就可以了。其实她的手机也刚换不久,完全没必要换新的。
有的答案说超前消费、0利率贷款这些,我也很同意:0利率贷款、信用卡制度其实某种意义上也是智商税:那些数学不好、对自身财政情况不敏感的人,很容易就损失钱在利率上。但超前消费、0利率贷款这些,终究还是来自于过度消费。
像中国印度等第一代移民,因为吃过苦,肯攒钱,所以很快能积累出很多财富;同样收入的美国人却可能连房子都没有,完全是消费观念和方式造成的。比如当年在血汗工厂时,屋里几个老美天天中午吃Whole Foods,一顿至少30多美元以上;中国移民吃Jimmy Johns,不过6、7块钱一顿而已(当然,吃多了士气就会严重下降,会触发跳槽,不提)。
数学不好
我个人认为美国普通人因为数学不好吃了很多亏。比如信用卡。
美国信用卡是消费返点的,至少1%的cash back,就是花100返给你一块钱,而且开卡时送个200-500美元毫不稀奇。但信用卡公司还是赚钱,因为总有人无法按时还钱,罚款和利率就是一大笔,当然,另一个原因是信用卡公司会去拿这些钱投资赚钱,但与主题无关。
所以呢,其实第一代移民稍微有点数学头脑的,绝对不会付给信用卡公司一分利息:花多少,还多少,白拿cash back和开卡钱。但规划能力和对数字不敏感的人,会花爆,就是说这个月无法全还,那么利率就逐渐是个问题了。所以同样花100块钱,数学不好规划能力弱的人其实可能只花到了90块,还有10块还利息了,其实进一步压缩了他们的资金池。
工作不稳定
其实美国普通人大部分都是所谓paycheck to paycheck地生活的,就是手里没什么闲钱,发了工资就拿来还贷款、卡债、交各种费用。
但工作一旦失去,这个链条会迅速崩塌:一旦失去收入,贷款交不上,银行很快会来收房子;卡债还不上,利息不断积累,数目越来越大。
更关键的是,美国的普通人的生活在全球化以后是不断下滑的。从前的美国梦是非常美丽的:普通美国人高中毕业找个普通工作,就能养得起一个家庭主妇两个孩子一个房子一台车一条狗;如今这种没技能、不能吃苦、又不在热门地区生活的人,很容易就失业甚至长期失业。本身收入就不高积累不多,如果再不断失业收入断断续续,当然容易崩溃。
美国的工作也不稳定。除了政府工等,其他相对高薪或是稳定的收入,要么需要技能和头脑,要么能吃苦和忍耐,不是每个人都能干的。尤其是那些传统行业如汽车等,工会横行或是效率低下,其实外人看来已经岌岌可危,那些工人自己感觉不到而已,可能还香车宝马地享受。
行业兴衰、经济形势自然也推波助澜。很多工作消失或是流失到国际上,比如汽车行业;或是碰到经济危机,大面积失业也难免。
内耗
家庭和生活内耗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比如离婚率高,就不容易积累财产,并且抚养孩子的成本和难度也大大增加,自然更容易破产。
美国社会的内耗其实很高。医生花费高,一旦涉及官司比如离婚,也需要很多钱,加州连闯个红灯都要500、1000美元罚款,所以如果生活中没有碰到事情还好,一旦碰到很多钱就搭在这里面了。此外基本生活成本也高,必须有车等,无疑加重了负担。
偏偏美国人生活不肯将就,有的人离婚2、3次也无所谓。离婚单分割财产就很麻烦,而且房子买了又卖也是很大的消耗。这种环境下,第一代移民中家庭相对稳定、生活更怕事的中国人印度人,经济状况就会相对好一些,因为少了很多内耗。
此外,美国都是小家庭,中印都是大家庭,所以抵御风险和突发事件的潜力也是不一样的。六个钱包当然有好处。
我生活中认识的破产的美国人就是因病致穷破产的。
破产不是什么大事
破产只限制7年。7年间不能申请信用卡之类的,所以破产也不是世界末日。甚至读历史,国家破产的都很多,何况个人了。这里面还有故意/恶意破产的就不提了。
也没必要去怜悯那些破产的人,其实他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所羡慕的:想买什么买什么,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自己明明不是什么高薪阶层,花钱和享受可很不错。
普通的美国人其实很傻很笨的。他们天然生活在easy模式下,轻松找到工作,花钱缺少节制,稍微有头脑有节制或是精打细算,是相当难轮落到破产那一步的。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人都是不懂得珍惜,把自己zuo死的。
如果真看他们的生活和水平,你会觉得,我们只有羡慕的份,哪有怜悯的本事。
出处:知乎 @硅谷IT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