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盲蛇为何仅有母的?
网友【发现了】 2025-04-21 11:32:52 分享在【精美灌水版块】版块    1    5

在自然界中,大多数动物需要“父母双方”才能繁衍后代,但有一种蛇却打破了规则——它就是钩盲蛇。这种体长仅十几厘米、形似蚯蚓的小蛇,堪称动物界的“女儿国国王”:目前全球发现的所有钩盲蛇都是雌性,且无需交配就能独自生下后代!

最近,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钩盲蛇基因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这种奇特繁殖方式背后的遗传奥秘。

它真的不是蚯蚓

钩盲蛇虽然外表是长条形,也终生几乎都生活在泥土中,但真的不是蚯蚓!它是蛇,在形态、生理和遗传特征上和蚯蚓有着显著的区别。

钩盲蛇身体细小呈圆柱形,皮肤摸起来冰凉光滑;而不是蚯蚓那种软糯糯、耙唧唧的触感,它是有脊椎骨的,这是它作为脊椎动物的典型特征,而蚯蚓是环节动物。

作为爬行动物,钩盲蛇的身体由头部、颈部、躯干和尾部组成,体表有鳞片,具有复杂的骨骼和内部器官。它眼睛高度退化,仅能感知光线强弱,无法看清物体。蚯蚓没有眼睛、耳朵。

在土壤中,蚯蚓通过身体伸缩和刚毛配合蠕动,而钩盲蛇是通过身体弯曲和鳞片摩擦进行爬行,运动速度更快。

跟蚯蚓相比,钩盲蛇具有更复杂的消化系统,以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蚂蚁、白蚁等小型昆虫以及它们的卵为食。

数千万年前,雄性消失了

钩盲蛇的繁殖方式叫作孤雌生殖,即雌性不需要雄性就能繁殖。更特别的是,它的细胞中藏着三套完整的染色体,而普通动物(包括人类)通常只有两套染色体,分别来自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

自然界中确实也存在一些类似的三倍体孤雌繁殖动物,例如某些壁虎、鞭尾蜥,以及少数鱼类和两栖动物等。不过,像钩盲蛇这样能够长期稳定以此方式繁衍,并传播如此广泛的物种(除南极洲之外在其他各大洲均有分布),仍属凤毛麟角。

那么钩盲蛇是怎么得到“三套”基因的呢?研究显示,钩盲蛇的祖先可能在4100万年前经历了两次跨物种“联姻”,意外获得了三套染色体,并通过染色体融合实现了基因组的稳定传递。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钩盲蛇亚基因组演化历史

从进化分类来看,钩盲蛇属于盲蛇类家族。盲蛇类是蛇类进化树上最原始的基部支系之一。它们长期在地下穴居,身体形态结构极其原始保守。科学家于1978年在印度首次确认了钩盲蛇这种奇特的小蛇;直到今天,全球范围内从未发现过它的雄性个体。中国科研团队近年来在云南、福建以及印度等地采集了众多样本,也无一例外地都是雌蛇。这意味着,雄性钩盲蛇可能在数千万年前就因为某些特殊复杂的遗传事件,从地球上消失了,留下雌性自成一国,独自穴居,繁衍至今。

打破进化“死胡同”魔咒

传统观点认为,孤雌生殖这种不经两性结合的“单性繁殖”在进化之路上走不长远,会陷入进化“死胡同”——类似于“近亲繁殖”,它们没有基因重组的过程,后代与母体几乎一样,缺乏基因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物种抵抗环境变化和疾病的能力会逐渐变弱;而基因组中的有害突变无法通过两性繁殖过程被发现和清除,从而一代代积累,最终导致灭绝。按照理论推算,一个纯孤雌繁殖的脊椎动物种群可能在几万代之内就走向衰亡。

然而,钩盲蛇用事实打破了这个魔咒。如今,它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全球温带、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从亚洲、非洲到美洲,甚至大洋洲都能见到它的身影。雌性钩盲蛇显然已经在无性繁殖的道路上顽强地走了数千万年,而且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那么,钩盲蛇如何逃脱传统理论所说的“灭绝命运”?分析发现,在钩盲蛇的卵巢细胞中,高度表达着各种DNA修复酶,能够及时修补传代过程中DNA的损伤和复制错误,防止有害突变一代代积累。正因为有了这些补丁大师们的辛勤工作,钩盲蛇的后代基因组得以保持健康稳定,在演化过程中,不会因长期无性繁殖而逐渐“劣化”最终被残酷淘汰出局。

此外,钩盲蛇体内的三套染色体是如何和平共处不“打架”的呢?分析发现,它体内的三套染色体间存在天然兼容性,约10%的基因保留了祖先的“通用版本”,而且可能对多余的基因拷贝进行了精细的表达调控。比如,同一个基因有三份拷贝,或许其中一部分会被“沉默”不表达,另一部分正常工作,避免产生过量的基因产物。不同来源的基因也可能各司其职:在某些生理过程中由某一套基因主导表达,而在另一些过程中则换另一套基因上场。

通过这样抑制性调控和差异化表达,钩盲蛇的细胞在“三倍体”状态下依然井井有条,各项生命机能稳定运行,丝毫没有陷入混乱。

无牵无挂,看遍繁花

为了孤雌生殖,钩盲蛇也付出了代价:大部分与精子发生相关的基因几乎退化成为“摆设”,不能正常表达和翻译,相应的雄性器官也消失了。与此同时,它甩掉了寻找配偶的“负担”,甚至可能因此获得了更强的环境适应力。

这种“无牵无挂”的繁殖策略帮助钩盲蛇成为了环球旅行家。它还有一个别称叫“花盆蛇”,因其经常藏在花卉盆栽土壤中,被人类不经意间带到世界各地。试想,一条不起眼的小蛇躲在花盆泥土里漂洋过海,到达异国他乡后,无需大费周章、冒险外出寻觅任何伴侣就能原地产卵繁殖。就这样,单枪匹马也能开枝散叶,建立起新的种群。作为卵生动物,每次产下2~7枚柔软的卵,这些卵在没有受精的情况下即可孵化成幼蛇。即使只有一条蛇登陆陌生土地,也能够凭一己之力,繁衍出一个庞大的“女儿国”来。

令人惊奇的是,科学家发现,不同地区的钩盲蛇种群携带的染色体拷贝数不同。它们可能根据不同环境“定制”不同的基因装备,让钩盲蛇在各种生态条件下都能游刃有余地生存。这种“灵活配置”或许是它们环游世界的秘诀。

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钩盲蛇的进化传奇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演化的另一种可能性。

一般而言,大多数动物都遵循两性繁殖的规则,但自然界中也有一些“兼顾”的特殊案例——比如缅甸蟒,平时以两性繁殖为主,而在没有雄性的特殊情况下也能产下健康的蛇宝宝。这种现象被称为“兼性孤雌生殖”,即大部分时间内正常繁殖,而在面临极端情况下才启用“单人繁殖”的备用模式。

相比之下,钩盲蛇则是完全不依赖异性的“专性孤雌生殖”典型,始终以单性繁殖方式延续后代。这是脊椎动物中极少数实现“全雌后代”并长期稳定存续的例子。

现在,让我们大胆地打开下面的视频,不妨多看两眼:这条不起眼的小蛇,却是自然界的一个奇迹。

作者:张轶佳 毛萍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出处:头条号 @博物

meiguo.com 发布人签名/座右铭这家伙浪费了“黄金广告位”,啥也没签!
大家都在看
楼主新近贴
回复/评论列表
默认   热门   正序   倒序
meiguo.com 创始人

emotion

5   2025-04-21 11:32:52  回复

回复/评论:钩盲蛇为何仅有母的?

暂无用户组 升级
退出
等级:0级
美果:
美过
精华推荐
  1. 美国华人在近期出入境美国,绿卡和签证的持有者须知!
  2. 百万民众“上街游行”抗议川普政府的百天?
  3. 独自搭乘美国硬座火车,52小时横穿美国!
  4. 这小伙年仅25岁,已经是百亿美金公司的创始CEO了!
  5. AI半壁江山是中国人?黄仁勋“敲警钟”:美国须觉醒!
  6. 华人科学家再次遭遇系统性排查,75%留美学者“萌生去意”!
  7. 在量子世界“玩儿游戏”?物理学家展示了量子计算机的新前景
  8. 让人意外!股神【巴菲特】突然宣布退休
  9. 近半数中国小包裹的接收人是贫困美国百姓?
  10. 美国小伙儿在武当山修行十余年,终于获得“中国绿卡”了!
  11. 瞄准美国公民了?川普总统的“驱逐行动”在变本加厉
  12. 台湾政府:一场误会呀
  13. 贸易战的结局已定?中美两国“各退一步”?
  14. 川普关税政策可能导致意外后果
  15. 童工可以合法夜班了?
  16. 2025年,必须认识的一个英文单词 ~ tariff
  17. “240小时免签”和“离境退税”叠加组合,让美国人感受到了中国人的聪明智慧!
  18. 盘点美国最繁华的城市 top10
  19. 美国驻华大使馆:“赴美生子”一律拒签
  20. 中方意识到谈判时机已至?迅速派出“王牌代表应邀”和美国财长会面了
  21. 中国“不陪川普玩”了… 从此不理会美方闹剧!
  22. 中美博弈2.0了?川普政府“百日执政”,撤回对华善意!
  23. 遭遇无故吊销学签,藤校的中国留学生起诉且赢了🇺🇸国土安全部!
  24. 美国人在凌晨三点排队,不为苹果手机… 竟然是为中国毛绒玩具“拉布布”?
  25. 中美关税战的最佳写实作品~乌合麒麟发布《就不跪》
  26. BBC:在川普政府的关税打击下,为何中国不低头?
  27. 哪些关键技术决定了如今大模型格局?Google的首席科学家“万字演讲”回顾AI发展的十年
  28. 这位美国年轻人在中国玩儿一圈,浪费掉美国政府的16亿美金?
  29. 美国《时代》周刊:DeepSeek【梁文锋】
  30. 川普总统:在未来几周内开始发放“金卡签证”
  31. 关税战持续了96小时… 突然大反攻?
  32. 中国的中产家庭,送孩子赴美留学就是鸡肋之举?
  33. 美国“大规模”取消国际留学生的签证
  34. 马斯克的丑闻?和多名女性有染,有上百个孩子?
  35. 关于“跨国婚姻”婚姻绿卡,给配偶申请绿卡的各种细节问题!
  36. 【读懂AI Agent】MetaGPT、Mila、斯坦福、耶鲁、谷歌的合作论文

美国动态 美果搜索

Your IP: 18.221.99.121, 2025-05-12 16:43:49

Processed in 0.19456 second(s)

头像

用户名:

粉丝数:

签名:

资料 关注 好友 消息
已有0次打赏
(5) 分享
分享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