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美国时,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什么?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这些国内也早已不稀奇;也不是多么震撼的高科技景象。
最让我惊讶的,其实是街头几乎看不到人抽烟。你很难见到有人边走边抽,让烟雾四处飘散,这种场景在美国极为罕见。
事实上,美国是一个控烟极其严格的国家。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所有室内公共场所——酒店、民宿、医院、电梯等等,一律严禁吸烟,我也确实从未见到任何人在室内点烟(家里另当别论)。
不仅如此,许多室外场所也同样严格。公交站台、大楼入口20码(约18米)内、电梯口20英尺(约6米)范围内都明确禁止吸烟。法规事无巨细,执行也到位,整体的控烟效果非常显著。
这一点,尤其值得中国反思和学习。我并不反对吸烟本身,甚至自己偶尔也会在社交场合抽上一根。但我极度反感在不当场合吸烟的行为。比如在电梯里、儿童游乐区,甚至是商场厕所——明明周围都是孩子和陌生人,仍有人肆无忌惮地点起烟来,让密闭空间瞬间充斥烟味。
更让人无奈的是,许多烟民已经养成习惯:可以不吃饭,但不能不抽烟。哪怕家里怨声载道,公共场合他人侧目,也照抽不误。这类行为,不仅影响他人健康,更是一种对公序良俗的无视。
常有人说:“烟草税收高,对国家财政有贡献。”但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烟草带来的税收与后续产生的公共卫生支出几乎相抵,社会剩余价值极低。换句话说,我们是以大多数人的健康为代价,换取微薄且不可持续的收入——这并不值得。
目前中国在控烟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仍未严格推行,甚至明星在公共场所劝阻吸烟都能成为新闻,这本身就说明我们还做得不够。
当然,有人或许会反驳:“美国还允许抽大麻呢?”但这完全是另一个议题,不应成为我们推迟控烟的理由。而且那是美国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吧,不是我们的问题,我们无需操心。
烟民无处不在的抽烟行为,尤其是一边走一边抽,让路人无处可逃,实在令人困扰。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正是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实行严格禁烟——这不是对吸烟者的歧视,而是对公共健康与公共环境的基本尊重。
而且我观察到另外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就是前些年控烟取得的成效,这些年似乎在走回头路了。
我大概知道这背后的原因,但我不能说,这真是让人忧心忡忡啊。
出处:微信公众号 @刚的城